首页 > 历史军事 > 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81章 红铅丸

第81章 红铅丸(2/2)

目录
好书推荐: 掉进虫巢成为虫母 艾鲁达的灵武者 恶魔亡者 我一个糊咖,会亿点才艺怎么啦? 四合院:三天又三天,傻柱愁白头 我在西幻世界当教皇 界海梵辰 呆萌学妹倒追:学长,你逃不掉了 梨纸信 甜丧美人和阎王在人间杀疯了

正当他虚弱地询问起身后陵寝安排时,话题突转至那位神秘的鸿胪寺丞李可灼身上。仿佛命运的捉弄,光宗执意召见这位声称持有神药之人。李可灼匆匆入殿,一番诊脉过后,他口中所述病情病理竟深深打动了濒临绝境的光宗,似乎带来了一线生机。

尽管群臣退避在外,面对李可灼手中的红丸,无不心生疑窦。据闻,这药曾试用于其同乡二人,效果截然不同——一人病情恶化,另一人却略有好转。刘一燝辅臣深感忧虑,断言此药非绝对安全;孙如游礼部尚书更是警觉,强调此事关乎龙体安危,仙丹岂能轻率入口?

然而,在紧闭的宫门背后,一股无形的压力迫使事态急转直下。一名内廷乳媪焦急催促,要求即刻炼制并进奉丹药。群臣面面相觑,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同意李可灼现场调制药剂。不多时,一颗鲜红的丹丸出炉,光宗即便饮水已显艰难,却依然决意服下。令人惊讶的是,服药后光宗竟短暂恢复了气力,称赞李可灼乃国之忠良。

惶恐不安的群臣退出宫殿,门外静候佳音。不久,宫内传出消息,称皇上服药之后身体暖和舒适,食欲渐增,一时之间,群臣虽心中疑云重重,却又难掩欣喜之情。李可灼以及御医们留在殿内密切关注,时光恰逢巳午交替之际,一切宛如笼罩在一片神秘而紧张的气氛之中,等待未知的命运裁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可灼神色凝重地步出紫禁城,奔赴内阁总理方从哲处,带着一份让人背脊发凉的消息:皇上药力似有消退迹象,急需再服一粒红丸续命。尽管御医们异口同声警告,坚决反对再次施药,然而,皇上那近乎哀求的急迫催促犹如一道无法违抗的圣谕,使得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准备第二颗药丸。

就在这一片忐忑不安的氛围中,九月初一的拂晓时分,随着五更鼓声的敲响,宫墙之内突发变故。光宗皇帝的健康状况瞬间恶化,如同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大厦,顷刻间崩溃。众臣尚未从睡梦中彻底清醒,便被一阵疾风骤雨般的内监紧急召唤冲散了宁静,慌乱中奔入皇宫,愕然发现龙椅之上已然空荡,光宗已驾鹤西归。

方从哲在惊愕与混乱交织之际,急于稳定局势,迅速召集阁臣,未经充分商榷便拿出早已草拟好的遗诏,以逝去君主的名义,对李可灼大加赞赏,并下令赐予丰厚的银币褒奖。这份遗诏甫一公布,立即激起轩然大波。朝野上下瞬时议论纷纷,人们心知肚明,遗诏背后的真正执笔者正是首辅方从哲。这一举动,无疑在无形中将他与那扑朔迷离的红丸事件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成为难以摆脱的嫌疑焦点。

十月的晚秋,笼罩着京城的不只是落叶与寒霜,更有“红丸案”真相探寻的热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沸点。礼部尚书孙慎行与左都御史邹元标联手投石问路,呈上了两份震撼朝野的奏章。孙慎行掷地有声地揭示:“即使方从哲并无直接弑君之意,但他对事件的处置却足以构成间接杀君之罪。他试图洗脱弑君之名,却终究难逃实质上的责任担当。”这番言论如同一把尖刀,精准地划开了案件核心,为彻查“红丸案”的幕后黑手定下了严苛的调查方向。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方从哲内心翻江倒海,反复斟酌之下,终于撰写了洋洋洒洒的一篇奏折。在这部长篇累牍的自我辩护书中,他极力澄清自己与“红丸案”的牵连,并以无比恳切的态度请求朝廷准许他远离权力旋涡,告老还乡。奏折送出仅仅十日,年轻的天启皇帝便下达了御批,同意了方从哲的辞职申请。到了十一月初,这位执掌朝政长达八载的老臣,黯然告别繁华的京城,踏上归隐之路。

与此同时,光宗暴毙的秘密引发了一系列更为大胆的猜测。御史郑宗周与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人敏锐地洞察到,此案或许与昔日宫廷内的“梃击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怀疑背后潜藏着一个蓄谋已久的杀机,目标直指光宗本人。而刑部主事王之宷则进一步揭露,光宗的猝死可能与郑氏家族、甚至是光宗宠爱的妃子李氏等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密切相关,一场宫廷内的暗流涌动,正逐渐浮出水面。

光宗登基未足月,突然驾崩,加之朝廷内部各党派斗争如火如荼,这让光宗死因之谜变得炙手可热,同时也不乏揣测东林党借此机会打击异己的声音。种种热议的核心,便是围绕着方从哲、李可灼以及崔文升等关键人物,他们的行为举止均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汪应蛟、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等多位高官及众多监察官员,纷纷对方、李二人涉嫌误诊误药提出强烈弹劾。御史王安舜对此直言不讳:“先帝脉象旺盛而浮大,乃是三焦火盛,面部泛紫带赤,满面发热,喝粥亦烦躁不安。这是体内火毒积结,应当清火而非助火。红丸中的红铅取自妇人经血,属阴中之阳,纯火精华,将其用于治疗虚火燥热之症,无疑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宗正是在服用红丸后迅疾离世,而首辅方从哲竟在光宗驾崩当天,亲自拟定遗诏,嘉奖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此举引起了多方猜疑。御史王安猛烈抨击方从哲“随意推荐江湖庸医”,并指责其通过赏赐掩盖自身过失。御史郭如楚亦明确表示方从哲绝不该赏赐进献可疑药物的李可灼。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方从哲被迫按照太子指令,对李可灼处以扣除一年俸禄的处罚。

进入十月,孙慎行与邹元标两位重臣再度抛出两份振聋发聩的奏疏,孙慎行一针见血地指出:“方从哲虽然没有直接杀害君主的动机,但他应对君主之死负有实质性的罪责。他试图摆脱弑君之名,却无法逃避实际酿成的悲剧后果。”面临诸多指责,方从哲无奈之下上书辩解,并请求离职退休。十一月初,这位饱受争议的首辅黯然离开京城,结束了他在朝廷中的职务生涯。

在诡谲莫测的宫廷深处,御史郑宗周与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携手揭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惊天秘闻。他们坚信,震惊朝野的“红丸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数年前那个同样扑朔迷离的“梃击案”源自同一股黑暗力量的操纵——这股力量誓要将光宗皇帝推向死亡的深渊。

而刑部主事王之宷,则透过层层迷雾,将视线聚焦在了更加隐秘的角落。他大胆揭露,光宗暴卒的背后,竟然牵扯到了郑氏家族与深受光宗宠爱的妃子李氏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争夺战。王之宷坚定地指出,光宗的死并非偶然,而是这场围绕皇权的阴谋夺权戏码中最残酷的一环。在这座金色牢笼中,每一个看似无辜的角色,或许都隐藏着推动光宗走向灭亡的罪恶之手。如此一来,“红丸案”不再仅仅是一场关乎皇族健康的医疗事故,更是一场波及宫廷内外,关乎生死存亡的政治阴谋。

自从方从哲黯然离开京城后,却始终未能摆脱“红丸案”的阴影,一封封催命般的奏章接踵而至,要求朝廷对案件进行彻查。一日,年轻的天启帝在堆叠如山的文书之中,赫然发现了一份来自方从哲遥远故乡的亲笔奏疏。这位昔日的重臣在疏中痛陈己过,称自己因年迈昏聩,未能有效阻止无良官员献上致命丹药,此罪当诛。为了赎罪并平息群臣的愤怒,他甘愿请求削去所有官阶,以垂暮之躯踏上流放边疆的苦途。

此举犹如巨石投湖,在朝堂之上激起了阵阵涟漪,不少大臣纷纷为方从哲求情,认为他的诚意足以感动天地。天启帝也被这份沉甸甸的忏悔打动,然而,面对尚未彻底澄清的案情真相,天启帝心中犹疑不定,一时难以做出裁决。

就在这个微妙的转折点上,一贯低调沉默的内阁重臣韩爌终于打破沉默,挺身而出。他凭借记忆的细腻笔触,生动还原了当时宫闱内一幕幕紧张而又令人扼腕的场景,尤其详尽刻画了方从哲在进退维谷之际的复杂心境。韩爌力排众议,直言:“红丸案”已困扰朝廷一年多,焦点人物崔文升和李可灼虽因误诊误治导致先皇驾崩,但他们终究是在秉承圣旨的情况下用药,虽有失职之罪,却不宜过于苛责。因此,韩爌主张应适度惩罚二人,而对于“红丸案”本身的追究,则应适可而止,以免陷入无休止的纷争,阻碍国事的正常运作。

在晚明万历年间,韩爌以其深厚的政治资历和卓越的品格威望闻名遐迩,他为官十余载,始终秉持公正廉明的原则,深受朝野各方敬重。当其步入内阁,更是身处权力核心,亲身经历了那起震惊朝野的“红丸事件”,与方从哲共同处理这一关乎皇家秘辛的棘手事务。因其言行素来稳重可靠,当他提交了一份揭示真相的奏折后,无疑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迅速平息了一场即将掀起轩然大波的危机。

转瞬之间,天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挥动御笔,下令追究崔文升与李可灼两人的罪责。到了公元1622年,即天启二年的岁末,朝廷做出了决定:崔文升被贬谪至南京,而李可灼则被发配至边疆服役。“红丸案”在各派势力的角力之下,最终以一种仓促而模糊的方式暂时画上了句号。尽管如此,该案仍留下诸多未解谜团,其中的关键疑点并未得到确凿的澄清。

时光荏苒,后世学者对此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辩论,试图拨开历史迷雾,解开光宗皇帝猝亡背后是否真与神秘“红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谜题。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挖掘史料、反复论证,至今这一问题依然笼罩在一层神秘而厚重的历史帷幕后,成为了永久的千古之谜。

天启年间,权阉魏忠贤一手遮天,暗中操纵朝政,企图颠覆已定论的“红丸案”。为了洗白这件宫廷疑案背后的黑幕,他无情打压异议者。时任礼部尚书,坚持揭露方从哲罪行的孙慎行,不幸成为魏忠贤刀下的牺牲品,不仅被革职除名,剥夺一切官爵荣誉,还被判处流放边疆的重刑。那些勇于指责崔文升的东林党人士,也未能幸免于难,其中高攀龙面对绝境,选择了悲壮的投池自尽。

待到崇祯帝继位,局势骤变,新皇励精图治,铁腕肃清阉党势力,魏忠贤终遭清算。随着魏氏垮台,“红丸案”的真相再次浮出水面,冤屈得以昭雪。然而,历史并未因此安宁,崇祯帝驾崩之后,南明政权在风雨飘摇中成立,政治斗争再度上演,各方势力借由“红丸案”旧事重提,挑起新一轮的党派纷争。直至明朝江山倾覆,这个充满悬疑色彩的案件仍如影随形,伴随着王朝的终结,留下了永恒的谜团与遗憾。

在那弥漫着神秘与阴谋的年代,明光宗朱常洛的猝然离世引发了无尽的猜想与争议。坊间传闻,光宗是因服下一颗名为“红丸”的诡异药丸而不幸丧命,但也有人坚称其死因与红丸毫无关联,或认为是旧疾复发、或是疲于政事、亦或是被郑贵妃设局陷害。甚至有观点指出,是医药失误导致了这位年轻帝王的陨落。

对于李可灼进献的红丸,朝堂上下意见分歧严重。一部分朝臣主张赏赐李可灼以示肯定,认为他提供了有效的药方;另一部分则愤慨不已,提议对其严惩,削减其俸禄一年作为惩戒。还有人认为李可灼既非正式医官,又不通药理脉象,主张将他流放到边疆之地。然而,在天启五年,魏忠贤纂修《三朝要典》时,李可灼的遣戍之罚竟被取消,此事由此成为了天启年间党争的重要议题,旷日持久地持续了八年之久。

红丸的真实成分,更是引来了无数揣测。一种观点认为,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实则是寻常的春药红铅丸,这类炽烈的药物对于虚弱不堪、体内阴阳失调的光宗而言,犹如火上浇油,或许李可灼不过是效仿前人陶仲文博取功名,却不幸时运不济。另一种看法则倾向于认为红丸是道教徒炼制的所谓“金丹”,若成功治愈重病患者,自然能够名利双收,若不幸失败,则可归咎于病情太过严重。历经三百多个春秋,历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假设与推论,然而至今仍未有一个解释能够完全说服世人,光宗之死与红丸的关系依旧是个谜团,等待着时光的揭晓。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大唐:国师大人五行缺德 穿成农夫,我靠采山货养家 三国:与宏哥称兄道弟,再筑大汉 大秦:开局成为始皇亲弟 历代帝王聚集,互相征战各个世界 穿越后,我为王朝续命百年 太祖实录 从靖康之变开始,缔造最强大宋 特种兵之开局退出红细胞 穿越古代当赘婿!
返回顶部
document.write ('');